苏武传文言文同步练习与子同习10

、因为习题中的文章是节选内容,为了保证完整性,我就将原文也贴了出来。本文重点需要学习的字有:为、见、欲、需要了解的字有:需要了解的字有:壹、必、至。

原文: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译文:苏武传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亡:wáng

1、动:逃跑。《陈涉世家》:“今~亦死,举大计亦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走燕。”

2、动:丢失;失掉。《智子疑邻》:“暮而果大~其财。”《六国论》:“诸侯之所~,与战败而~者,其实亦百倍。”

3、动:灭亡。《子鱼论战》:“寡人虽~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过秦论》:“遂并起而~秦族矣。”

4、动:死亡。《赤壁之战》:“今刘表新~,二子不协。”

5、动:通“忘”。忘记。《韩非子?说林》:“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其富之涯矣。”

1、通“无”。一指“没有”,一指“不”。《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以应。”《报刘一丈书》:“他日来,幸~阻我也。”

逃亡(在外)。又指逃亡在外的人。不要命的人,同“亡命之徒”。

至:

1、[动词]至:到(某个时间或某个地点)。

《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2、[动词]至:达到极点。

《国语·越语下》:“阳至而阴,阴至而阳。”

3、[动词]至:施行;通行。

《逸周书·度训》:“罚多则困,赏少则乏。乏困无丑,教乃不至。”

4、[动词]至:善;善于。

《管子·法法》:“夫至用民者,杀之危之,饥之渴之。”

5、[动词]至:亲近。

《诗经·小雅·蓼莪》:“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6、[动词]至:中医称脉搏跳动。

《素问·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

7、[动词]至:通“志”。想念,念及。

《论语·泰伯》:“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8、[动词]至:通“窒”。阻塞。

《韩非子·制分》:“实故有所至,而理失其量。”

9、[动词]至:通“致”。给予;加给。

《墨子·明鬼下》:“故于此乎天乃使汤至明罚焉。”

10、[动词]至:通“致”。表达。

《后汉书·蔡邕传》:“车驾稀出,四时至敬,屡委有司。”

11、[动词]至:通“致”。致使;引起。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至万怒,搏闵公,绝其脰。”

12、[名词]至:极点;极顶。

《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13、[名词]至:道德高尚的人;圣人。

《鹖冠子·能天》:“道者,圣之所吏也,至之所得也。”

14、[名词]至:古代卜辞的一种。

《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六曰至。”

15、[名词]至:准则。

《逸周书·常训》:“上贤而不穷,哀乐不淫,民知其至。”

16、[名词]至:实质;真实。

《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17、[名词]至:通“志”。意志;心意。

《荀子·儒效》:“行法至坚,不以私欲乱所闻,如是则可谓劲士矣。”

18、[名词]至:通“制”。制度。

《荀子·正论》:“是王者之至也。”

19、[形容词]至:达到极点的;最好的。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20、[形容词]至:大。

《易·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21、[形容词]至:得当;恰当。

《荀子·正论》:“不知逆顺之理、小大至不至之变者也。”

22、[形容词]至:真挚;诚挚。

《说文解字注》“亲”:“情意恳到曰至。”

23、[形容词]至:周备;周到。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百礼既至,有壬有林。”

24、[形容词]至:遍;普遍。

《荀子·正论》:“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

25、[形容词]至:充分,充足。

《文心雕龙·论说》:“邹阳之说吴梁,喻巧而理至,故难危而无咎矣。”

26、[形容词]至:过分。

《庄子·人间世》:“克核大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

27、[形容词]至:众多。

《孟子·滕文公下》:“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28、[副词]至:极;最。

《荀子·正论》:“罪至重而罚至轻,庸人不知恶矣。”

29、[副词]至:止;仅。

《韩非子·初见秦》:“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30、[副词]至:一定;必。

《汉书·匡衡传》:“衡曰:‘顾当得不耳,何至上书?’”

31、[副词]至:表示出乎意料。犹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

32、[连词]至: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甚至,竟至。

《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

33、[连词]至:表示另提一事。

《淮南子·说山训》:“刀便剃毛,至伐大木,非斧不克。”

34、[连词]至: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结果。犹以至,以至于。

《与山巨源绝交书》:“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

35、[介词]至:到……时候。

《西门豹治邺》:“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