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书历史传说的演变之路人民读书

《先秦两汉历史传说研究》第二期11:42来自人民读书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继续收听我们为您讲述的《先秦两汉历史传说研究》。

人们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其内容往往随着时间、背景、场合以及说教对象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于是,一个故事就开始有了多个版本,两个故事或者多个故事也会被合并成一个新的故事。历史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那么先秦两汉的历史传说是如何演变的,又被哪些因素所影响呢?

总的来说,历史传说的演变离不开转移、派生和衍生,转移的方式又包括横向、纵向的转移,共时与历时的转移等。我们重点谈谈共时与历时转移。

共时与历时转移是指历史传说本来发生在某时某地的人物甲身上,但当这则传说流传到乙地的时候,由于人物甲在乙地并不出名,叙述者为了更好地宣扬传说,就对时间、地点和人物名称作了变更。

《韩非子》中记载,楚庄王在位三年,于行政上没什么作为,有大臣隐晦地进谏,说有只鸟停在南方的土丘上,三年来既不飞也不叫,这是只什么鸟呢?楚庄王心里跟明镜似的,自然知道大臣这是在用鸟打比方来提醒自己不要荒于国事。于是,他回答:“三年不飞,是为了长翅膀和羽毛;三年不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表现。虽然没有飞,但飞必冲天;虽然没有鸣,但鸣必惊人。”

无独有偶,《史记》中也有一则非常类似的故事,只是故事的主角换成了齐威王,进谏的大臣换成了淳于髡。齐威王的回答也大同小异,他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到底哪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哪个故事又是由传说转移而来的呢?

根据深入研究,历史学者认为“三年不鸣”的故事应该有更早的出处。他们在《尚书》中发现高宗谅闇的传说里同样有三年不鸣的故事,并在《淮南子》的记载里找到了谅闇“一言声然,大动天下”的回答。由此可知,这个传说经过不断的转移,流传到楚国就变成了楚庄王和右司马的对话,流传到齐国就被替换成齐威王和淳于髡的事迹。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享另一个关于历史传说的小例子。

我想,您对《左传·曹刿论战》这篇文言文一定不陌生,这是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内容,它给我们贡献了许多经典名句,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

在历史记载中,曹刿是一名智将,很会带兵打仗,还帮助弱小的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大胜强大的齐国。

另外,一个叫曹沫的人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刺客列传》里,他被形容为一个以勇武事人的壮士。他曾经干过什么事呢?他在鲁国和齐国会盟的时候,拿匕首胁迫一代霸主齐桓公,迫使他归还了侵占的鲁国的领土。

按理来讲,曹刿和曹沫的人物形象差别还是挺大的,但经过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仔细研究后发现,《左传》里的曹刿和《史记》里的曹沫似乎是同一个人,他们虽然性格不同,但仍有很多共同点。比如,曹沫是个勇猛的人;长勺之战里,曹刿在回答鲁庄公为什么能赢时,也曾大声回答:“夫战,勇气也。”还有,曹沫曾与鲁庄公探讨过战争的事,他的回答处处符合兵法要点,隐约间有着智将曹刿的影子。

在后世的流传中,鉴于《左传》和《史记》的名气太大,学者们虽然认为曹沫就是曹刿,但在实际论述中还是将两人当成两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并且,因为古人在记载人名的时候习惯记音,而导致一个人的名字出现不同的写法,从而使曹沫、曹刿彻底变成两个人。

像这样本来是一个人的传说逐渐分化成两个人的传说,我们就称之为派生;反过来,如果两个传说相互交融成一个传说,我们就称之为衍生。

尽管历史传说在不断发展中逐渐趋于成型,但我们仍然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发现它演变的痕迹。除了在第一期内容中提到的,叙事者会对传说进行主观改造以外,社会观念、政治原因等都是影响它演变的重要因素。

我们先说社会观念。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社会观念同样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就拿历史上一些君臣相交的传说来举例吧,伊尹与商汤、姜子牙与周文王、百里奚和秦穆公都是圣主得遇贤臣的典范,历史上对这三对君臣的相遇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是君王主动礼贤下士,亲自拜访名士,最后求得贤臣辅佐,以治天下;另一种则说,是臣子主动觐见君主,将自己的才华卖与帝王家。那么,哪种说法更加接近事实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历史传说的时代背景讲起。伊尹、姜子牙、百里奚这三个人都是生活在春秋及以前的历史人物,在当时,有机会参与政治的人群都是世家大族,平民百姓和寒门子弟根本就没有办法进入上流社会。到了春秋末期,旧的贵族阶级衰落,学术知识层级整体向下移动,普通民众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才有可能参与诸侯国之间权力的游戏。并且,春秋末期各国攻伐不断,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个时候才会出现一国之君礼贤下士的情况。所以,伊尹、姜子牙和百里奚的传说之所以会出现主动投靠君主和被君主力邀出山这两个版本,应该是战国时期后,人为改造的结果,真实的历史应该更接近主动投靠这个版本。

最后,我们来讲讲政治因素的影响。您肯定知道西汉一位著名的人物,他出使匈奴被拘留却仍保持汉使的气节,始终未向匈奴屈服,忍受着风霜雨雪,在苦寒之地牧羊十九年才回归中原,这个人就是苏武。

依当时的时局来看,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而不降其实是一种常态,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在苏武之前就有很多和他一样遭遇的使者,但他们都没有被抬升到苏武这样的高度。比如,有位跟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同时被拘留的汉使常惠也在匈奴待了十几年,并且他归国后还带兵攻打西域,为大汉立下赫赫战功。按理来讲,常惠的功绩比苏武还要更胜一筹,为什么《汉书》只对苏武赞誉有加呢?

历史学家研究后认为,苏武应该是被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了。苏武归来后被封典属国,负责掌管从匈奴那边投降过来的人。但是第二年,他就因为儿子参与上官桀等人的谋反而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可是在《苏武传》中却分明写着,他之后参与了汉宣帝即位的大事。您想想,苏武那时已经是个普通老百姓了,怎么还能参与这么高阶的政治事件呢?这里明显有不合逻辑的地方。

《苏武传》中记载汉昭帝免去苏武的官职,直到宣帝即位数年才将其复职。但是学者们在群臣的奏折中找到了“典属国臣武”的字眼,这意味着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苏武被免官后不久就被官复原职了。但《苏武传》中为什么要隐去这段历史呢?原来,苏武跟汉宣帝时的一位权臣的关系非比寻常,这位权臣就是霍光,也是一个曾经登上汉帝国权力顶峰的男人。霍光的权势滔天,甚至大到可以废立皇帝,废掉昌邑王而改立汉宣帝就是他的手笔。所以苏武这件事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那就是霍光在苏武被免官后,又凭借权力悄悄地将他复职。但苏武毕竟寸功未立,如果直接就在史书上记录这么一笔,难免有点落人口实,故而这段历史被有意识地抹除了。直到苏武参与了废立皇帝的大事,才找了个由头正式给他加官进爵。

好了,朋友们,本期内容就和您分享到这里,后面还有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我们下次再会!

本文配图来源于百度网

往期推荐

往期推荐

为你读书

历史传说,叙述者口中的文化传承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607.html